发布时间:2025-10-15 16:59:25    次浏览
欢迎来到本年度的“全球最具影响力分析科学界50位女性科学家”榜单。在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分析科学家名单当中女性上榜人数只有8人,到了2015年,女性上榜人数则翻了三倍,增加到23人。在2014年的榜单当中,“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名单当中女性人数占整体比例的32.5%。但是这就能充分地说明问题吗?不过今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分析科学家则全部由女性主导,是的,你没有看错,这50为代表当今世界分析科学领域最强音的站队完全有女性主导,而其中,不乏在分析化学和代谢组学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家。我们今天将着重介绍这两个领域当中的女性科学家。其中有两位华人女性荣誉上榜,她们分别是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李攻科教授以及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物科学和化学系的李灵军教授除。了能相夫教子之外,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们在分析科学领域里的壮举?李灵军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及化学系教授,维拉斯杰出贡献教授 在我的工作当中最让我充满热情的就是开发新的分析工具和策略去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生物问题。我们总是抱有非常激动的心情去开发一套能够发现神经肽功能的全方位质谱工具,因为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工具增强对大脑运作机制的了解。最近我们正在开发一种用于定量质谱分析和系统生物学高通量测量用的化学标签。同时我也非常热衷于培养并指导本科生和博士生并帮助他们开启一条成功的职业道理。我希望看到单细胞组学技术在未来可以取得进步并在技术成熟之时可以实现健康或者疾病条件下细胞生化变化的实时现场热物性测试功能。这种技术将帮助我们更进一步迈向精准医疗技术。 Coral Barbas Coral Barbas是西班牙马德里圣巴布罗大学(Universidad San Pablo CEU)的一名正教授,她目前就职于该校药学院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她是代谢组学和生化分析中心(Director for the Centre of Metabolomics and Bioanalysis -CEMBIO)的创始人并担任该中心的主任一职 Coral Barbas教授主要从事有关生化分析领域项目的研究。包括制药和生物医药化验分析方法的开发。在她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当中,她习惯使用GC-MS、LC-MS和CE-MS仪器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疾病、利什曼原虫病、癌症等相关疾病的生物体液进行代谢物指纹分析来寻找这些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截止到目前,Coral教授已经发表了170多篇论文以及16篇博士论文。国家对她的项目捐助了大量的研究资金,她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开展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 当我们赖以生存的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发生变化的时候,分析化学则在这种演变过程当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经从还原论者(reductionist)所遵循的假设检验方法发展到21世纪以“组学”技术为核心的整体分析方法,组学技术意味着我们可以捕捉到每一个你观测到的事物并对你的实验结果进行解读,从而找到我们科研问题的答案。我们已经趁着这股东风抓住了以往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契机。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分析工作当中那些我们以往所遵循的规律正在发生改变,但是当你作为一个获取信息的个人而言,你应该仔细地对待你发现的每一个数据信息。现在,新方法带来的新挑战向我们提供了确保结果准确性的新工作流程和检验策略。 现在分析化学越发成为一门“核心科学”,他的跨学科性质要求我们能够与物理学家、生化学家、生物统计学家以及药剂师一起合作才能让作为化学家的你找到那些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与这些跨学科领域科学家共事是一道机遇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关于社交人际关系的学问。在制药行业当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深知这个行业所需的分析方法总是很难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我一直认为,即使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新技术的能力很抓眼球,但是分析化学作为一种手段不仅是药企研发100%的动力以及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的技术保障,它更是企业科研的无价之宝。我之前申请了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Marie Curie fellowship),而且我认为这次应该做出点实实在在的结果。我曾经听别人提到一种组学研究的新工具——代谢组学,那时候这个研究领域只是初露头角。我当时用一年时间对这个领域做了全面的了解,在摸透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之后我立刻回到实验室,却发现我们当时现有的支持这种研究的设备非常简单,只有毛细管电泳分析仪和UV检测器,不过我们实验室当中的娘子军们都知道“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道理。我们有证据证明虽然我们只是实验室当中的半边天,但是在实验室的这些忠诚的、热心并刻苦工作的下伙伴们的协助下,我们凭着自己的力量创建了当今世界一流的代谢组学研究实验室。 虽然组学技术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在生物系统中所积累的经验经过整合之后可以让科研结果呈现指数型的增长趋势。尽管代谢组学技术只是生物信息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却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开放性思维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对于肠道菌群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处理很多疾病的方法,并产生非常重要的科研转折点。Elaine Holmes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与系统医学部门主任及教授 近十几年,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人体肠道微生物对健康体质所产生的影响。人体微生物与多种疾病的病因有关并参与其中进行疾病的调节作用,包括肠道炎症、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脂泻病、自闭症以及某些癌症。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调节作用可以用来对患病几率或疾病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最值得引起注意的就是使用粪便微生物移植方法对艰难梭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的治疗。下一代的测序技术除了关注微生物的功能性活动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微生物的组成结构。 因此现在我们有机会使用代谢分析方法得到关于微生物功能方面的一些数据。我们可以使用1H NMR质谱和UPLC/GC-MS方法对尿液、血浆或者粪便提取物这类生物体液检测的方式对无论是来自肠道细菌本身的代谢物还是与人体饮食有关的共代谢组进行检测。酚类、吲哚类、短链脂肪酸、甲胺(以及胆碱细菌分解的其他产物)、胆汁酸还有生物胺既可以使用筛选方法进行测量,也可以使用定量质谱方法测量。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由微生物引起或有关的具体疾病状况,并进一步采取更加新颖的方法锁定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群,并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影响疾病的结果。我职业生涯当中最重要的时刻发生在我的博士后工作期间。那时候我开始慢慢的体会到计算模型识别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强大能力,两者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分析并解读NMR质谱并为光谱数据的解读开发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制的多元变量统计方法。这些量身定做的方法可以通过无偏见方式有效地检测出具有区分两种或者多种生物状态(比如说身体是健康还是疾病状态)作用的代谢物。这种方法在各种毒性状态研究当中的使用可以增强我们对于毒理作用机制的了解,举个例子,肾乳头坏死模型(2-bromoethanamine)管理下所进行的戊二酸和乙二酸鉴定指出线粒体功能所受到的抑制是驱动毒理机制的关键因素。让人最为振奋的技术进步就是我们可以在手术设备当中结合快速蒸发电离质谱技术(rapid evaporativ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这个技术是由Takats等人共同研发,在手术过程当中可以使用从病人组织学类型肿瘤组织获取的质谱数据库进行实时样本分析,来预测肿瘤是否为恶性,并在使用手术刀摘除肿瘤时可以很好的运用这项技术进行判断。还可以根据患者磷脂表皮的属性,运用这种技术对脓毒症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展望未来,也许这种技术还可以被用来指导抗微生物菌株的快速鉴定研究。Tuulia Hyötyläinen 瑞典厄勒布鲁大学(University of Örebro)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教授 Tuulia Hyötyläinen教授从事的是代谢组学研究相关工作,她的工作目标就是要为具体疾病鉴定出新的生物标志物并获得导致疾病发生的代谢途径的理解。在Tuulia Hyötyläinen教授看来使用先进分析技术寻找尽可能多的信息是一件让人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大量数据当中寻找关键信息就像一个检测工作一样有趣,之后可以将这些信息与代谢途径以及疾病发作机制联系在一起。 在Tuulia Hyötyläinen教授的职业生涯当中,从来都不缺少一些值得铭记于心的重要时刻,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当属在她将研究中心从环境中一道代谢组学。实际上,在她开始研究工作的时候,她不仅想从事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还想和生物化学谱一首恋曲,但之后她发现这个领域只是局限于靶向分析研究。对于Tuulia Hyötyläinen教授来说,似乎这个领域施展不足以支撑起她的宏伟蓝图。但是她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当仪器生产侧不断进步的时候,代谢组学研究领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时候Tuulia Hyötyläinen教授发现目前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于是她着手开展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工作。Tuulia Hyötyläinen教授说过去数十年当中,毫无疑问技术进步可以让我们设计出更好更稳健的研究方法。现在,我们遇到的瓶颈就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并从中挖掘相关的有用信息。我们需要的数据处理和挖掘的新方法正在不断进步。同样,在代谢组学当中,坚固耐用的仪器与新的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个性化代谢筛选工作走进日常的临床实践当中。Lutgarde Buydens 荷兰拉德伯德大学教授及科学事务院院长 在我们这个领域的头几年当中,分析化学对科学范例的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亏了分析研究,分析技术在保证优良研究结果的同时也让分析技术变得比以前更加有效。因此,一种被称之为“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第四科学范例悄然走进我们的研究视角。由于各种大量(分析)技术所带来的复杂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现在科学的重要科技手段。这种新型技术手段已经将分析科学和化学计量学捧上了科学发展的高速轨道。我们应该对这个加以重视并探索其中的机遇。 在我的一生当中,让我难忘的就是博士后进修期间我参加了欧洲的一个项目(Expert Systems for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 ESCA)。在这个跨学科的项目当中,我与来自于全球不同国家并拥有不同被划背景的伙伴一起共事,这个经历让我有幸成为一名兼容并蓄的科研人员。点击查看相关内容如何避免实验室爆炸丨分离和纯化技术汇总丨质谱优缺点大PK丨诺贝尔委员会化学奖宫斗丨第三方检测丨主成分分析丨分析化学丨化学实验惊悚故事集锦丨分析化学老鸟杀手锏丨HPLC与杜邦丨实验室安全第一步丨三星Note 7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